几天之内,奔驰宣布全系在售车型官降7000元至64000元;宝马宣布全系车型官降6000元至60000元;奥迪则表示,全系在售车型官降10200元至55000元。而其他豪华车企,如捷豹路虎、沃尔沃、林肯等二线品牌也纷纷随之官降。
那么,这轮降价是真降价还是促销噱头?对于消费者来说,是否是一个低价抢购豪车的良机?
为此,《国际金融报》记者实地走访了上海地区多家汽车4s店,并采访了多位业内专业人士,试图探一探这轮“降价潮”背后一线销售市场的真实情况。
终端价格未变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工作日上午,《国际金融报》记者以消费者的身份先来到了上海某家奥迪4s店。与想象中的“降价之后人满为患”的场景不同,这家奥迪4s店门可罗雀,店内并没有太多的客户。
一名销售顾问告诉记者,在知道了降增值税之后,*近有不少人来店看车,目前奥迪虽然指导价下滑,但终端售价不变,仍是购车优惠在一万至三万不等,*终成交价和以前相差无几。
当记者询问是否后续有降价可能时,对方表示:“短期内不太可能,即使**降税,但终端不太可能降价。”
随后,记者分别走访了数家奔驰和宝马4s店,结果也基本相同。宝马销售员李亮(化名)告诉记者,目前仅有宝马X5的两款车型降价2万用于促销,其他车型的优惠政策近期没有变化。
二线豪车价格松动 值得注意的是,记者在奥迪和奔驰的官网上发现,企业均在显目位置上打出口号:“积极响应**下调增值税号召,提前下调在售车型官方指导价,惠及用户。”
但为何实际情况与车企的口号背道而驰? 李亮在聊天中向记者透露了经销商的“小秘密”:4s店不能因为厂家的降价而亏本销售。他表示:“4s店有不少的库存车,这些车4s店都已经向主机厂付了款,各种税费也已经上缴,如果临时因为指导价下调而降价的话,4s店会‘亏到死’。”
而对于未来什么时候会降价的问题,李亮称:“目前还是一个未知数,但是既然降了指导价,说明在这段时期过后,依然有降价的可能。”
虽然BBA“一毛不拔”,但是记者在走访上海一家沃尔沃经销商时,却听到了不同了答案。
该品牌销售员向记者表示,沃尔沃紧随**政策,全面降低终端售价。记者注意到,沃尔沃大型SUVXC90的热销车型“T6智雅版”的终端售价从61万降至60万元,其他车型也有不同比例的优惠。
为何相比起BBA,部分二线豪华品牌有了一定的优惠?
对此,《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了一位合资品牌销售公司的管理人员李志(化名),他认为,影响实际销售价格因素只有一个,即供需关系。市场上的销售情况决定了终端的销售价格,BBA不降价是因为卖的好,而沃尔沃在一定程度上更像是借势降价,进而促销。
“卖的好,汽车公司没有理由出让自己的利润。更何况,突然降价也会引起消费者的不满,尤其是之前刚买好车的消费者。”李志说。
销售压力不小 乘联会数据显示,2019年1月和2月,中国狭义乘用车综合销量总计333.3万辆,同比下降9.8%。其中豪华品牌批发销量累计下滑4%。
与此同时,记者在统计每家豪华品牌销量时也发现,形势不容乐观。
今年前两个月,奔驰和Smart在华销量11.41万辆,刷新同期销量纪录。但是2月份,奔驰的销量同比下跌5.4%。而从全球范围来看,奔驰头两个月共交付33.32万辆,同比下跌6.7%。
奥迪今年前两月的全球同比销售下跌5.5%,中国区销量则为10.41万辆,同比微增3.8%;宝马中国区虽然没有出现下跌,但是同比增幅也大幅放缓。
在BBA销量紧缩的同时,二线豪华品牌的日子更加不好过。
数据显示,凯迪拉克、捷豹路虎均出现销量大幅下滑的局面。其中,捷豹路虎1月在华同比下跌39.8%,2月同比下跌47.6%;而凯迪拉克在1月同比微增3.1%的情况下,2月却同比暴跌38.9%。
此外,沃尔沃今年在华出售1.8万辆汽车,同比增加2.2%,但是比起全球11.3%的增长率明显不足。即便是一向以销量稳健著称的雷克萨斯,今年头两个月的同比增速放缓至4.9%,远低于去年同期的27.6%。
跟风降价空间小 需要注意的是,国内车市销量不佳的状况恐怕并非一时之祸。业内多位人士先后预测,今年的销量可能比去年还要惨淡,不只是豪华车。
《国际金融报》记者发现,目前已经有中档合资车企主动降价促销。
3月26日晚间,一汽大众突然宣布官降旗下9款热销车型,降价幅度从3800元至8000元不等。
一位一汽大众4s店总监匿名向《国际金融报》记者透露,此次一汽大众突然通知降价,几乎所有经销商都没有提前得到消息。不少刚刚交车和下了订单的客户都纷纷抱怨,直到销售安抚客户称“终端售价没有变化”,才勉强平息。
该总监表示,目前4s店也不敢轻易向客户报价,当前的价格体系非常不稳定。而且一汽大众是中档合资品牌中**个开始降价的,整个降价潮很快会蔓延开来。
那么,在豪华、合资纷纷降价之后,降价潮究竟是否会蔓延至自主品牌?
一位汽车行业资深人士向记者表示,可能性不大,“自主品牌本来利润空间就很小,如今**降税是给自主品牌喘息的空间,跟风降价的空间不足”。
(*本文转自国际金融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