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之下的苹果,重拾造车

卡盟网 2020-05-29 浏览:4353次


在1976年注册成立的苹果公司已走过44年,距离百年科技公司的理想接近一半。


从2007年**部iPhone问世至今,苹果手机在11年间累计销量约为15亿部。这家白手起家的科技公司曾经站在了科技公司*耀眼的位置,仿佛手可摘星辰。在光芒万丈之下,苹果被一直涌来的欢呼声,尖叫声所包围着,或许有那么一段时间,连苹果自己都开始迷惑,是不是已经到达**。


但如今,市场的后浪惊醒梦中人,昔日的**也许只是站在了耀眼的边缘,随时下落,苹果公司开始焦虑了。


一直在路上


从2018年开始,苹果手机业务收入占比持续下滑,从63%下降到2019年的55%;2019年四季度,iPhone和Mac分别实现333.62亿美元和69.91亿美元的当季营收,较上年同期下降9%和4%。


在今年5月发布的2020年第二财季业绩显示,苹果第二财季净营收为583.13亿美元,只比去年同期的580.15亿美元增长1%;但净利润却下降3%。


苹果手机的销量日渐下滑,但除了手机和其他附加电子产品外,苹果没有拓展太多其他业务,如果硬要挖掘,那唯独造车一事,它一直念念不忘。


可对于苹果这类科技公司而言,造车之路如同朝圣,除了内心笃定外,外界的助力似乎更为重要。


在大浪之下,2014年的苹果发布了汽车系统CarPlay,这个如今被广泛使用的车载系统源自于苹果的“泰坦计划”。


“泰坦计划”目标定位是要颠覆传统智能,除了研究车载智能系统外,“泰坦”还着手计划了无人驾驶、自研造车等项目。


但这个在2014年听上去很超前,很带感的命名却和“泰坦尼克号”极其相似。那艘曾经的巨轮现在依旧安然静躺在北大西洋,而苹果公司的“泰坦计划”也如同巨轮一般,经历过2015年-2019年的挣扎期后,也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


本以为苹果造车是一场及时止损的半路游戏,可苹果却没有放弃。


近日,来自摩根士丹利分析师凯蒂·休伯蒂的一段分析,引发热议。休伯蒂指出,“预计今年苹果公司将在汽车研发领域投资近190亿美元。”


休伯蒂还特意提到,“整个汽车行业的研发约为800亿美元至1000亿美元,苹果计划投资额度相当于整个汽车行业的25%。不仅如此,苹果还将明确特斯拉是其竞争对手,要一战到底。”


而且在苹果的公开资料中显示,苹果公司从2015年开始至今,“泰坦计划”已在汽车领域获得了30多项专利,涉及多个汽车领域,其中包括目前大热的自动驾驶、AR导航、生物识别、智能硬件车外交互等。


这些自主研发的宝贵财富,苹果怎可能轻言舍弃。毕竟当下手机市场的天平没有倾斜于苹果,除了主业的销售外,苹果公司开始准备另谋出路。


正如休伯蒂所提到的“汽车研发领域”,苹果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清晰定位,比起造车,汽车智能研发的标签,似乎和苹果更相配。


这和华为一直强调的“华为不造车,华为会聚焦ICT技术,帮助车企造好车”的定位有异曲同工之处。


但在车载智能方面,华为的增速却远超于苹果。



就在前不久的2020年华为春季新品发布会上,华为将HiCar业务更多细节展示于众,这位承诺做“技术搬运工”的企业开始发力:HiCar是华为智慧车载解决方案,以智能手机为核心的车机手机互联方案,可以将其理解为CarLife或CarPlay升级版,实现手机与车载屏幕、摄像头等互联互通。


不仅如此,在5月初,华为还火速签约了18家车企,并发布成立“5G汽车生态圈”,加速5G技术在汽车产业的商用进程,目前Hicar进入*后调试阶段,今年有望推向市场。


想必华为的“快车道”为苹果带来了不少压力,如今手机业务板块的天花板也已到头,苹果不得不寻求转型,如果再不选择另谋出路,这家曾经辉煌过的科技企业也将迎来“吃老本”时代。


不过,想必苹果已经决定险中求胜,190亿美元的投资,是苹果给予自己的压力和动力。


苹果销量后时代


“泰坦计划”,该是放手一搏的**出路。


据外媒报道,截至2019年末,苹果公司从福田汽车挖走的员工高达170人;特斯拉更是成为苹果挖角的核心地带,共挖走了超过300人。


如今,在“泰坦计划”中的参与者已经远超500人。


看来苹果真的着急了,急于组建团队,急于看到成果,急于追赶市场,这样大规模的挖人墙角,多少有“狗急跳墙”之嫌,就连***都要调侃,“我们总是开玩笑地称苹果为‘特斯拉的墓地’。如果你不能在特斯拉工作,你就去苹果公司工作。”


这样的调侃如今应验的正是时候,但也免不了唏嘘苹果,在其营销布局策略上的失调,让其失去了手机**的宝座。即便苹果开始降价救市,迎来一波小高潮,但也杯水车薪;如今高调投资汽车研发,却还是免不了被人诟病为觉悟太晚,市场不会停下来等你,而你适不适合市场,又是另外一个话题。


当下的苹果公司,左右为难,手中的**“泰坦计划”只能赌一把。


在“泰坦计划”已获得的30多项专利中,苹果的“救命稻草”来自于自动驾驶、AR导航、生物识别、智能硬件车外交互等,这些智能车载背后的生态布局已被公认为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开端,而当下新能源汽车生态中*为关键的部分便是智能化。


苹果作为科技公司,本就该有这样的敏锐度,只是如何找对方向,令其放大需要苹果找准时机。很显然,CarPlay的时代已经过去,而CarPlay的后时代,苹果会不会给到像当年iphone首发时的惊喜呢?


中国市场份额


2019年美国《时代周刊》杂志列出了“十年来**划时代意义的电子产品”榜单,自2010年以来的10款**电子产品,分别是:iPad平板电脑、Apple Watch智能手表、AirPods无线耳机、树莓派微型计算机、谷歌Chromecast电视棒、大疆精灵无人机、亚马逊Echo智能音箱、任天堂Switch游戏机、微软Xbox适应手柄以及特斯拉Model S。


苹果公司有两件商品入榜,可特斯拉作为一款纯电车型也在榜单之列。


《时代周刊》给予特斯拉的上榜理由为,“特斯拉Model S这款产品具有软件更新功能、巨大的触摸显示屏以及先进的自动驾驶系统,这让它给人感觉像是从2022年走来,而不是2012年。”


从《时代周刊》的评语中,可以嗅到几分危机感,特斯拉不仅仅只是一款纯电车型,在其软件功能以及自动驾驶系统上的突破才是用户们热衷追捧的原因。


这和当年苹果手机可以风靡全球的原因一样,因为创新,因为改变市场固有的生态格局,当年的苹果做到了,可如今的苹果是“廉颇老矣”了吗?


在中国,国产特斯拉Model S正以强大的市占比“侵蚀”国内本土新能源市场,即便经历了疫情和降价的风波,特斯拉的销量依旧令人羡慕,3月的10,160辆,创下在华*高月度销量记录。


现在特斯拉的门庭若市像极了当年民众连夜排队买苹果手机的景象,虽然今非昔比,但在苹果公司心中,中国市场如同一团火,只要风向对了,一定会着。


这样想来,苹果会正面叫板特斯拉,也不是没有原因的,特斯拉的销量增速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苹果智能系统在中国市场的业务开展,然而对于先到先得,先到占尽先机的道理,苹果也是无奈。


有人说,“现在的苹果已经江郎才尽”。


当智能手机的业务已经触及行业天花板时,一味的吃老本的确会停滞不前,而创造力和吸引力永远是维持市场运作的根本,如今才开始慢慢转型的苹果公司,会不会早就输在了起跑线上,而在营销战略上有些固步自封的它会不会迎来下一个深渊,这些都是未知的。


现在**可以看见的是,“泰坦计划”正以高时速的推进,而这个背后,是苹果公司不得不与市场较量的现状,无论是手机业务还是汽车业务,当下的苹果急需要一个崭新的人设,一个全新的故事,让我们再去记住这个被上帝咬了一口的苹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