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不确定的2021年过去,依旧不确定的2022年开始。
成绩好的车企已经早早亮出数据,1月11日,随着乘联会整体数据的披露,当下乃至2022年的一些趋势已经显露出来。

趋势一:芯片改善,库存向好,疫情隐忧
2021年12月乘用车零售环比走势明显改善,狭义乘用车销量达到210.5万辆。

显然困扰2021年全年的芯片供给问题在缓解中。最直接的反映就是在企业保生产的努力下库存的增加,12月末厂商库存环比增长10万辆,渠道库存环比增长9万辆。但是库存依然不及往年同期,依然有缺货压力。
随着芯片改善,前期缺损部分芯片而尚未投放市场的主流车型加速投放,带动车市供给进一步改善。
不利因素是元旦以来部分地区疫情的反复。根据乘联会分析,经济指标回落压力、房地产行业低迷和就业预期及信心偏弱,使得终端消费需求增长乏力,改善型消费动力支撑不足。疫情的控制情况是春节前后市场购车的关注点。
另外,部分传统车企受到芯片影响而调低2021年预期,未交付订单资源有更好的储备,2022年车市开局保开门红希望很大。
其他局部因素还有,中年省外打工群体回归本省就业的趋势明显,拉动北方车市回暖;新能源车持续火爆,目前积压大量前期未交付订单,将会有稳定的释放需求。乘联会将2022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预期的480万辆调整到550万辆以上,渗透率达到25%左右。
趋势二:新能源渗透率继续增长,转型步伐加快

2021年12月,新能源乘用车市场零售达到47.5万辆,同比增长128.8%,环比增长25.4%。新能源车国内零售渗透率达到22.6%,其中1月-12月渗透率14.8%,较2020年5.8%的渗透率有明显提升。随着新能源车与传统燃油车走势形成强烈差异化,新能源车型在燃油车市场已出现部分替代效应。
2021年,新能源车零售总量为298.9万辆,同比增长169.1%,同比净增86万辆,对全年乘用车贡献了9%的同比增速。用户的市场化选择证明了消费需求的变化,并拉动车市加速向新能源化转型的步伐。
在12月里,中国品牌头部企业在新能源市场增量明显。其中,比亚迪、上汽乘用车等传统车企品牌同比均呈高幅增长。
但有分析人士指出,目前新能源渗透率仍存在一定水分,无法反映出新能源市占率的真实水平。因为A00级低端电动车占比过高问题仍然较为严重,市场份额超过三成。且这类车型基本都是自主品牌车型,如此会导致新能源渗透率出现严重虚高。
趋势三:自主向上 VS 合资向下
2021年12月,自主品牌整体零售量达到93万辆,同比增长4%,市场份额达到46.3%,同比增长6.9个百分点。从全年来看,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为41%,较2020年增长了5.6%。
与之相对,12月主流合资品牌零售同为93万辆,同比下降19%,相对2019年12月下降5%。其中,12月的日系品牌零售份额22.2%,同比下降1%。美系市场零售份额达到9%,同比下降0.6%。
具体来看,自主品牌头部企业表现强势,吉利以14.2万辆的单月零售量夺得厂商排名第二,依然是自主品牌中销量最高的企业,不过相比2020年同期下滑了0.5%。长城汽车位列第四,单月售出12.5万辆,同比增长2.5%。
与此同时,受益于新能源市场增量明显,比亚迪、上汽乘用车等传统车企品牌同比均呈高幅增长。尤其是比亚迪,单月零售量9.8万辆,虽然在厂商排名中仅位居第十,但是77.8%的同比增速是最高的。
在合资企业中,美系领头羊上汽通用同比下跌36.5%,东风日产同比下跌20.9%。但两家丰田的合资企业表现较为优异,分别实现了27.3%、34.4%的增长。
趋势四:新能源依然呈纺锤形结构,仍待合资发力
从品牌销量,目前车市仍呈现纺锤形结构,自主与豪华品牌渗透率远高于合资。乘联会数据显示,2021年12月,自主品牌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39%;豪华车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32.7%;而主流合资品牌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仅有3.3%。
在国产新势力阵营中,小鹏、理想、蔚来、哪吒、零跑、威马等新势力车企销量同比和环比表现总体较好。尤其是小鹏、理想、蔚来、哪吒持续突破万辆,第二梯队中的零跑、威马等车企,也快速上量,月销超过5000辆。
在新能源交付总量中,比亚迪以93338辆持续领先,特斯拉中国紧随其后,共交付70847辆。2021年,特斯拉共向全球交付93.6辆汽车,中国占比达51.7%,占全球产能的半壁江山。
自主品牌中,上汽通用五菱交付60372辆、长城汽车交付20926辆、奇瑞汽车交付20501辆、吉利汽车交付16831辆。
在国产新势力中,独占鳌头的小鹏汽车依然稳坐“蔚小理”第一,甩开理想两个身位,共交付16000辆。
上汽乘用车交付14868辆、广汽埃安交付14500辆、理想汽车交付14087辆、一汽大众交付11213辆、蔚来汽车交付10489辆、长安汽车交付10404辆、合众汽车交付10127辆。
主流合资品牌中,南北大众的新能源车批发19498辆,占据主流合资46%份额,大众坚定的电动化转型战略初见成效。上汽通用和华晨宝马新能源销量均突破5000辆也较为优秀,但其他合资与豪华品牌仍待发力。
趋势五:混动仍是热点
多元化,同样是12月新能源乘用车市场的一大特点,混动车型销量逐步攀升。12月普通混合动力乘用车批发8.32万辆,同比增长82%,环比增25%。

日系依然领跑混动市场,其中丰田交付51220辆,本田交付20441辆,东风日产交付6282辆。12月的批发量达到8.32万辆,同比增长82%。受益于政策推动,HEV车型已逐步成为新的热点。
此外,传统车企亮点也很突出,上汽集团与广汽集团表现相对较强。比亚迪纯电动与插混双轮驱动表现较强。厂商批发销量突破万辆的企业有14家,较前期大幅增多。随着吉利、长城等自主品牌已开始发力HEV市场,推出了多款新车,在2022年有望缩小与日系品牌的差距。
乘联会分析表示,随着国内消费者对新能源市场认可度的大幅提升,政策补贴的力度稳定,必然推进2022年的中国新能源车销售总量暴增,继续保持世界50%以上份额的超强领军地位。(来源:凤凰网汽车)
团购报名
阿维塔科技
AITO 问界
埃安
奥迪(进口)
Audi Sport
阿娜亚汽车
AITO 问界
北京汽车
北京现代
比亚迪王朝
宝马
北京奔驰
宾利
宝马MINI
保时捷
北汽制造
本田(进口)
奔驰(进口)
宝马M
别克(进口)
北汽瑞翔
比亚迪海洋
北京越野
北汽瑞丽
宝骏
长安福特
长安汽车
长安马自达
长城汽车
长安欧尚
长安凯程
创维汽车
橙仕汽车
长安启源
创维汽车
东风乘用车
东风风行
东风雪铁龙
东风小康
东风小康
东风英菲尼迪
东风日产
东风日产
DS汽车
大众(进口)
东风本田
东风标致
道奇(进口)
东风御风
东风新能源
大运汽车
电动屋
东风汽车
东风奕派
大迪汽车
大众汽车安徽
东风汽车
道奇(进口)
东风汽车
二一二越野车
飞凡汽车
福建奔驰
福特(进口)
福田汽车
丰田(进口)
法拉利
方程豹
firefly萤火虫
菲亚特(进口)
Faraday Future
福田火星
广汽传祺
广汽本田
广汽丰田
广汽讴歌
广汽中兴
光冈自动车
华晨雷诺
哈弗
海马汽车
合创汽车
华晨新日
恒润汽车
昊铂
华东汽车
华晨宝马M
悍马
华普汽车
华晨华颂
INEOS
iCAR
吉利几何
吉利汽车
江淮汽车
捷途
吉普
捷豹
江铃汽车
江西五十铃
江铃福特
江淮卡车
江铃集团新能源
Polestar极星
极狐汽车
吉麦新能源
捷尼赛思
极氪
吉利雷达
吉利银河
极石汽车
江淮瑞风
吉麦新能源
吉祥汽车
凯迪拉克
凯翼汽车
开瑞汽车
昆山专用汽车制造厂
焜驰汽车
LUXEED 智界
理想汽车
林肯
雷克萨斯
兰博基尼
领克
劳斯莱斯
零跑汽车
岚图汽车
路特斯
雷诺 江铃集团
乐道
LEVC
莲花汽车
LOCAL MOTORS
路虎(进口)
名爵
玛莎拉蒂
梅赛德斯-AMG
梅赛德斯-EQ
猛士科技
梅赛德斯-迈巴赫
MAEXTRO 尊界
摩登汽车
南京依维柯
南京菲亚特
南京汽车改装厂
南京汽车改装厂
欧拉ORA
欧铃汽车
奇瑞汽车
奇瑞新能源
奇瑞捷豹路虎
起亚(进口)
骐铃汽车
骐蔚汽车
奇瑞风云
奇瑞万达客车
庆铃五十铃
奇瑞汽车
荣威
日产(进口)
瑞驰新能源
睿蓝汽车
仁拓博歌
如虎
瑞驰汽车
上汽通用别克
上汽大众
上汽通用雪佛兰
斯柯达
SWM斯威汽车
上汽大通
斯巴鲁
曙光汽车
smart
思皓
上汽奥迪
深蓝汽车
上汽通用五菱
赛力斯蓝电
STELATO 享界
双环汽车
萨博
世爵
赛麟(进口)
SRT
沈阳金杯
松散机车
SAIC 尚界
特斯拉中国
腾势汽车
坦克
特斯拉(进口)
TECHART
天津汽车
蔚来
沃尔沃亚太
魏牌
五菱工业
威兹曼
沃尔沃(进口)
蔚来
星途
小鹏汽车
现代(进口)
厦门金龙
小虎
现代N
新特汽车
星海狮
一汽奥迪
一汽-大众
一汽丰田
一汽奔腾
悦达起亚
一汽红旗
野马汽车
一汽海马
远程
仰望
英菲尼迪(进口)
一汽-大众捷达
英力士掷弹兵
永源汽车
一汽通用
一汽欧朗
裕路汽车
中国重汽VGV
郑州日产
知豆电动车
中兴汽车
智己汽车
智锐汽车
郑州日产
众泰汽车
正道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