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无人驾驶技术阻碍还很大

卡盟网 2018-01-10 浏览:4406次

  一些企业向公众描绘的无人驾驶汽车前景很是诱人,还有的企业表示明年要推出一些量产的无人驾驶汽车。这使得公众误认为高智能的无人驾驶汽车很快就能进入寻常百姓家。不可否认,无人驾驶汽车研究确已取得长足进步。但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无人驾驶汽车还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现实路况。

  一般的人工智能系统,如搜索、翻译等可允许犯错,而无人驾驶系统与生命相关,不允许犯错。因此, “要让无人驾驶汽车进入寻常百姓家,能非常自如地进入地下车库,能停到小街小巷,能进入非常复杂的十字路口,还面临着很艰难的挑战。”

  郑南宁表示,无人驾驶技术要大规模普及,一方面有待在低成本、高性能的传感技术方面取得突破,还需大幅提升无人驾驶的计算能力。

  另一方面,现实的交通环境非常复杂。目前,无人驾驶汽车还不能顺利通过无信号灯、人车混行的十字路口。“从当前交通状况和无人车技术水平看,可能还需要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来完善无人驾驶在复杂的城市道路交通环境中的安全性能”。

  “要适应复杂的交通环境,无人驾驶汽车还面临着五大挑战。”郑南宁表示。

  **,复杂交通场景的“周密感知”:在所有条件下,无论是天气变化,路况的复杂,无人驾驶汽车都必须周密地感知周围的场景,做出安全的响应;

  第二,对“预行为”的理解。驾驶员是根据预行为来传达行驶意图,比如开车途中能判断前方开车的是老司机还是新手,从而决定“是否要离它远一点”,但目前的无人驾驶技术很难解释或理解这些细微的预行为;

  第三,对“意外遭遇”的应对。比如,城市临时进行的交通管制,无人驾驶汽车行驶至路口时,难以识别**的手势。同时,有行人突然要穿越马路,由计算机系统来作出预判并瞬时理解,也是比较困难;

  第四,“人-车的自然交互”。自主驾驶必须以自然的方式与人类交流,实现车辆与乘客之间的无障碍交流。乘客上了无人驾驶汽车,自主驾驶系统须通过交流,知晓乘客要去的目的地,理解并回答乘客提出的问题——比如,我还有多少时间能到达目的地?请播放一首歌等。通过这些,为乘客提供更加舒适、愉快、直观的、人性化的体验,而不是一个简单的“点到点的行驶”;

  第五,网络安全的风险。郑南宁举例,有个现象一定会在未来出现:当你早上起来到车库,却发现无人驾驶汽车的车门打不开了,这时手机接到短信,要你在今天几点之前支付比特币才能打开车门。

  虽然黑客的这种行为不会影响你的生命,但让你无法使用自己的车。“因此,通过云端的获取和更新地图的自主驾驶将面临更大的风险。”郑南宁说。

  “无人驾驶汽车要完全步入日常生活,不仅需要科研的进步、校企合作的加强,还需要社会给予智能车更大的实践空间。”长江学者、西安交大教授薛建儒表示,“目前面临的**问题,就是法律法规不允许无人驾驶汽车在真实路段上测试。”

  郑南宁呼吁,希望能给无人驾驶汽车一个路试和创新的空间,比如说开放某个区域,提供临时牌照,允许它上路进行路试,推动这一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创新。